我不是喜歡在網路上和人吵架辯論的人
不過不正確的觀念會害了很多人
所以還是花一點時間試著陳述看看
首先我的文章舉的例子從50元一路賣到75再一路買回25再賣回50
同樣持有五張股票,帳面持股成本從50元變40元
這件事情並不能把它解讀為獲利12.5%
原因一,沒有計入稅和手續費
如果計入的話最後的持股成本一定會40元高
原因二,公式法在期初50元時只買進五成,勢必還有保留現金水位往下買
在計算報酬率時要把這些資金成本給計算進去
閒置資金也是有閒置的機會成本
所以我認為期初成本是25+30+35+40+45+五張50元的股票=425元
期末淨值為上式-25+75=475元(因為歷經整個循環賺50元,其他的交易都被抵銷)
算出來11.76%的報酬率才是經過一整個循環的報酬率
而別忘了,這個數字還沒扣稅和手續費
而且一整個循環起碼3~5年甚至更久,不是每個循環都有跑到極高和極低的
分攤下來每年能貢獻的報酬率極其有限
當然這個數字也不含配息
不過不管用什麼方式買賣,都是會配到息的
我們現在討論的是操作方法的好壞,大家都會配到的息就可以一起省略了
至於有網友提到多經過幾個循環就零成本
這點我不認同,我認為一切還是要回歸到報酬率的多寡的比較
就像放定存利率很低,不過放到天荒地老也是可以放到翻倍成本為零的
以我的方法在相對低開始買進,在絕對低全梭
一路抱到相對高開始賣出,在絕對高賣光的這個方法
八年下來可以讓期初100萬的現金變成170萬的現金加三成的持股,總值250萬
請問持股成本有沒有為負?總值有沒有倍增?
而這一切經過幾次的極高極低景氣循環?
答案只有一次,極高出現在2007而極低出現在2008
只要一次循環就能翻倍了,八年當中還只要買五次,賣四次,每個月看一次數據
真的是不用把0050想那麼複雜....
另外網友提到用"成數"的觀念
其實和用張數去執行的結果並不會有什麼差異
轉貼excel表格如下
為了方便計算,這次我從極低點的25元開始
價位 | 買賣 | 張數 | 現金 | 持股比 | 總值 | 報酬率 |
25 | 10.00 | 10.00 | 0.00 | 100.00% | 250.00 | |
30 | -1.00 | 9.00 | 30.00 | 90.00% | 300.00 | |
35 | -1.11 | 7.89 | 69.00 | 80.00% | 345.00 | |
40 | -1.16 | 6.73 | 115.33 | 70.00% | 384.43 | |
45 | -1.15 | 5.57 | 167.23 | 60.00% | 418.07 | |
50 | -1.11 | 4.46 | 222.97 | 50.00% | 445.94 | |
55 | -1.05 | 3.41 | 280.94 | 40.00% | 468.23 | |
60 | -0.98 | 2.43 | 339.68 | 30.00% | 485.26 | |
65 | -0.90 | 1.53 | 397.91 | 20.00% | 497.39 | |
70 | -0.81 | 0.72 | 454.54 | 10.00% | 505.04 | |
75 | -0.72 | 0.00 | 508.65 | 0.00% | 508.65 | |
70 | 0.73 | 0.73 | 457.79 | 10.00% | 508.65 | |
65 | 0.83 | 1.55 | 404.01 | 20.00% | 505.02 | |
60 | 0.93 | 2.49 | 348.07 | 30.00% | 497.25 | |
55 | 1.04 | 3.53 | 290.89 | 40.00% | 484.82 | |
50 | 1.15 | 4.67 | 233.59 | 50.00% | 467.19 | |
45 | 1.25 | 5.92 | 177.53 | 60.00% | 443.83 | |
40 | 1.33 | 7.25 | 124.27 | 70.00% | 414.24 | |
35 | 1.39 | 8.64 | 75.60 | 80.00% | 377.99 | |
30 | 1.40 | 10.04 | 33.48 | 90.00% | 334.79 | |
25 | 1.34 | 11.38 | 0.00 | 100.00% | 284.58 | 13.83% |
買賣張數完全照持股比去跑,實際上不可能執行地這麼精確
可以看到跑了一整個景氣循環抱上又抱下,持股水位調低又調高
財產總值從250上升285,得到13%多的報酬率,
不過請別忘記一整個景氣循環要多久的時間,3~5年?5~8年?
平均年化的報酬率大概也是兩三趴吧,再扣掉手續費,稅....
有人說過投資有件很重要的事(不是我說的)
寧可差不多的正確,也不要很精確的錯誤
觀念想法正確,其實大盤位置怎麼分,大家的分法都不會一樣
有人用0050股價,有人看大盤指數,有人用價格淨值比
有人用等差區間,有人用等比區間
有人分五格,有人分十格
但是只要操作觀念正確,不管大盤位置怎麼分都結果都差不多正確
相反的,一開始的想法不正確
上面這些區間的計算再怎麼複雜精密,得到的還是"精確的錯誤"
不管是用成數,用張數,用等差距離,用等比距離,把大盤分幾個位置.....
公式法精神上的錯誤就是它在低檔買進的股票還沒到高檔就快賣光了
從高檔滑落還沒到低檔就開始在接股票,真的到低檔也只剩三成資金了
當然時間一拉長算出來會是一個貼近大盤歷年平均的數字
當然也不會有因為操作而產生額外報酬的可能性了(如果有也是在誤差範圍內)
還是一個結論
0050的殖利率不算高,我不認為是個抱著領股息的好標的
但是夠穩不會倒,在低點買的時候比較不會怕,在高點賣也不用捨不得
等夠低再來買,等夠高再來賣
不放心一整批買賣就分個兩批三批操作,大概也就夠了
過多的交易無助於報酬率的增長,只增長交易成本的支出而已
希望我的說明大家都能看得懂,能夠幫大家節省一些不必要的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