擷取ttt.JPG 

這是從主計處網站下載下來的各年度各年齡層人口分布數字,我大略表它整理成表格

一般勞動力的定義指十五歲以上,但是由於台灣十五到二十歲大部份都在唸書

所以這邊我的觀察重點在於20~60歲這個區間的人口變化,可以看見整體勞動人口逐年增加

從民國80年到民國100年的二十年間,勞動人口增加了28.02%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民國90年以前,20~24,25~29,30~34這三個區間的人口大致是差不多的

但是到了民國100年,很明顯的,越年輕的區間人數越來越少了,從30~34的200萬降到20~24的160萬

擷取lll.JPG  

接著我們觀察老年人口的成長情形

從民國80年的200萬增加到了民國100年的368萬,增加了76.76%!!

尤其是民國95以前60~64歲的人口一直都在75萬上下,民國100年時竟然突然飆到116萬

在民國80年時1125萬的勞動力要養208萬的老年人,平均一個老人有5.4個勞動人口在養

到了民國100年時1440萬的勞動力養368萬的老年人,平均一個老人剩3.9個勞動人口在養

 

歸納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最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是結構性的原因,第二個就是醫療水準提升帶來的結果

  什麼是結構性的原因,簡單地說就是這個區間的人口數本來就比較多

  比如說我們可以看上面綠色的那張表

  以90年度來說,50~54歲的人口有125萬人,比當時55~59歲的80萬人多很多

  當時間來到了95年度,原本50~54歲的人就變成了55~59歲,人數剩121萬多,還是比起五年前的55~59歲的人多很多

  當然也就可以解釋為何100年度60~64歲的人口數比起95年度成長許多的原因了

  (基本上這就是傳說中戰後嬰兒潮進入退休年齡所造成的)

至於醫療水準的進步所帶來的影響,我們可以參考上面藍圖中斜向的三個箭頭

  80年時,60~64歲的人口有739414,這些人到了85年時變成65~69歲,剩671468,也就是剩90.81%

  85年時,60~64歲的人口有709285,這些人到了85年時變成65~69歲,剩656027,也就是剩92.49%

  90年時,60~64歲的人口有789035,這些人到了85年時變成65~69歲,剩737193,也就是剩93.43%

  95年時,60~64歲的人口有766255,這些人到了85年時變成65~69歲,剩724311,也就是剩94.53%

  一樣是從60~64歲活到65~69歲,然而存活下來的比率卻有明顯逐年增加趨勢

每年新增加的老年人口越來越多,加上老年人的死亡率越來越低,這就是老年人口快速增加的最主要原因

 

看到這裡,想必我們對於未來會如何變化會很好奇,其實要估計並不難

首先先算出各年度各年齡層的存活率

擷取mmm.JPG  

首這個數字要先解釋一下,最上列為年齡

85年度對應89歲的數字為0.39,代表民國80年時85~89歲的人到了民國85年時剩39%的意思

可以發現到兩個情形

第一,有些數字會大於一,存活率怎麼可能會大於百分之百呢?

   我判斷應該是有些境外移民以及外籍配偶入籍的關係

第二,從64歲以上,可以看見老年人受惠於醫療的進步使得存活率逐年明顯的提升

   60~64歲提升了4%

   65~69歲提升了5%

   70~74歲提升了7%

   75~79歲提升了9%

   80~84歲提升了9%

   85~89歲提升了8%

   健保是從民國84年開始的,雖然這些年間醫生們作得要死卻也被嫌得要死

   但是數字會說話,醫生們的努力與成果不容質疑

   

有了目前的人口分布情形,也有了各年齡層的存活率(我暫且用年度平均來計算),於是可以得到下表

擷取ggg.JPG 

首先解釋表格中留白的地方

由於我無法預測未來出生的人口數(不過可以估計會越來越慘,容後再述)

所以當這些人未來長大後的人口數我也無從估算

至於100歲以上的人口我沒有估算的原因是因為100歲以上的區間不是五歲一組,而是100歲以上總合

包含原本95~99歲過五年變成100歲以上的人,以及原本就100歲以上過五年變105歲以上的人

所以無法正確計算95~99歲這個區間的存活率,所以100歲以上我留白,沒有進一步去估算

但是這個區間人數不多,影響整體數字應不至於太大

從這個表中我們可以預見二十年後,勞動人力將降為1200萬,比起民國100年減少了16.36%

然而老年人口卻將上升到648萬,比起民國100年增加了75.9%,平均一個老人剩1.86個勞動人口在養!!

還記得前面的數字嗎?民國80年時一個老人可是有5.4個勞動人口在養,也就是說勞動人口的負擔變成三倍重

要記住一件事,這個表中的存活率我是以各年度的平均去估的

然而如果存活率逐年上升的趨勢不變,老年人口增加的速度只會更快,這個表顯然絕對是個低估的數字

二十年後我幾歲?嗯....才55歲.....等到我到了60+的年齡時,這數字不知道會惡化到什麼離譜的程度了

我們要知道,養老人的花費要比養小孩多上許多

到那個時候,我們的健保財政?我們的年金制度?

我無法想像國家在沒有濫印鈔票或是大幅增稅還能把這些制度維持下去的可能性

 

昨天和一個朋友聊到這個問題

他提出我們親中的政府或許會趁機引進中國的人力作為解決手段的可能性

乍聽之下似乎有可能,然而稍作思考之後就了解其實不太可能

因為中國由於一胎化的關係同樣有人口結構的問題

要扭轉一個國家人口結構的問題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然更不是花一百萬辦個口號大賽就可以解決的

除非台灣從今天開始引進了上百萬年輕人,然後開始生一堆小孩子

否則即將到來的戰後嬰兒潮退休族群就即將成為我們這一代約六年級朋友的負擔

而二十年後整體勞動人口大幅下降之後更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然而即使引進了大量生育年齡的年輕人,他們願意或者有能力在現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下生小孩嗎?

這些人在台灣有就業的機會嗎?

如果引進了一堆年輕人卻不生小孩,那麼這一些人老了更是造成社會的負擔

 

所以整體而言,我對於台灣未來人口結構的發展,不但是憂心,而且是相當悲觀的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生育人口

一般計算生育率是算15到49歲的婦女人口的生育數字

擷取yyy.JPG 

可是由主計處91年度生育年齡的比例來看,95%都集中在20~39歲

所以以下我們就看20~39歲的人口數就好了

姑且把男女比例當作1比1 ,所以我定義育齡婦女人數為20~40歲人口的一半

(實際上由於種種原因,台灣顯然是男多於女的情形,所以實際數字會比下表少)

擷取kkk.JPG 

可以看到90年之後育齡婦女逐年減少

以目前的經濟,房價,婦女的生育意願,再加上不斷減少的育齡婦女人數

很難期待未來的出生育以及出生人口會有多大的成長

 

心得一,自己的退休資金來源要靠自己規劃,不要妄想靠下一代或者是什麼國民年金

心得二,為了下一代好,如果能力所及,多幫他們準備一點吧!當然能幫他們準備好釣竿是更好的作法

心得三,人口負成長在所難免,土地和房子真的有辦法一直漲上去嗎?

心得四,首投族的聲音越來越薄弱,政治永遠是為有票的族群服務

    不過未來的失業率應該會走向下降的趨勢(我說的是10年以上的長期趨勢)

    因為戰後嬰兒潮退休了,釋出大量工作職缺,而補進新血的人口卻又很少

***************************以下為1/17補充******************************

心得五,老人族群有錢又有閒,難怪長照產業方興未艾

心得六,維持社會的正常運作還是要有適當比例的工作人口

    比如說要養那麼多的老人就一定要有足夠的醫療人力

    然而有經驗有能力的醫療人員都要退了,後面卻沒有足夠的新血補進來

    所以我認為當社會老年化到一個程度會出現一個情形就是退休年齡往後延伸

    一方面維持足夠的勞動人口,一方面減緩社福支出的壓力

心得六,相較於退休年齡的往後退,另一個可能性就是學歷可能不再那麼重要

    因為當嬰兒潮世代大量退休之際,社會上會出現大量的職缺(當然還要考量科技進步會不會精簡更多人力)

    有些以前非得唸到博士才能搶得到的工作,未來或許大學畢業就能得到了

    畢竟需人恐急,未來窩在學校唸一些沒什麼意義的學位的情形應該會少很多

心得七,補充一個有趣的數字

    擷取zzz.JPG 

    民國85年時,全台灣人口的平均年齡是32.11歲,也就是說超過32歲就差不多是下半輩子的開始了

    而這個數字在這幾年快速的上升,民國100年時來到了38.56歲

    我估計這兩三年就會突破40歲的關卡

    看來我的下半輩子還早得很,我還年輕呢!

*********************************1/19補充************************************

心得八,醫療的出發點是要解決人世間的生老病死

    提高"生"存率

    延緩"老"化速度

    治療疾"病"

    以及降低"死"亡率

    然而花了大把資源將人類的壽命延長之後,從另一個角度看,是不是反而破壞了生態原本新陳代謝的平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野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